首页 资讯 正文

统一战线的“山西样本”

体育正文 25 0

统一战线的“山西样本”

统一战线的“山西样本”

牺盟会太原(tàiyuán)市委旧址。郭苑甫 摄 午后阳光斜照,穿过车水马龙的(de)(de)府东街,往北前行,拐进一条僻静的小巷,喧嚣(xuānxiāo)远去。在精营东边街17号驻足(zhùzú),青砖灰瓦的老建筑静静伫立眼前。外墙悬挂的牌子上,“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几个字在斑驳的光影中显得格外(géwài)庄重,仿佛在无声书写着那段关于统一战线、民族救亡的壮烈篇章。 推开朱漆(zhūqī)木门,是一座清式四合院,古朴宁静。目之所及,照壁中间的牺盟(xīméng)会会徽映入眼帘。 会徽以蓝色地球为背景,中间画出(huàchū)的(de)是(shì)民国时期的中国(zhōngguó)疆域,整个版图为绿色,但东三省却是红色,寓意为东三省正在流血,中间镌刻的是“牺牲救国”四个大字。“这枚会徽曾鼓舞各界爱国人士走上抗日前线。”同行的工作人员杨芸说。 这座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的院落坐西朝东,中轴线(zhōngzhóuxiàn)上建有(jiànyǒu)东房、正房(zhèngfáng),两侧为南房、北房。正房原为牺盟(xīméng)会太原市委会议室和总务股,面宽5间,明间悬山卷棚顶抱厦,柱间透雕。南、北房各为5间,分别为牺盟会少年儿童团办公室和牺盟会太原市委办公室。 院内,青砖墙壁(qiángbì)上挂着4幅标语:“爱国家(guójiā)”“负责任”“明廉耻(liánchǐ)”“不怕死”。展室里,笔墨纸砚、桌椅书柜、台灯床铺,各种(gèzhǒng)旧式办公和生活用品以及(yǐjí)人物蜡像,再现着牺盟会太原市委的骨干力量在此工作(gōngzuò)和生活的场景;“守土抗战”“宁在山西牺牲 不到他乡流浪”“牺牲救国 决死抗敌”等标语,以及《牺盟大合唱》歌词,令人心潮澎湃,不由回望起那段峥嵘岁月。 牺盟(xīméng)会太原市委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下设(xiàshè)机构,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策略在山西具体运用的产物。在这座(zhèzuò)四合院里,它激荡起的历史风云清晰而鲜活。 1935年(nián),日本(rìběn)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在这种(zhèzhǒng)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de)新策略。在华北,中国共产党把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作为联合抗日的主要争取对象之一(zhīyī),并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办法开展对阎锡山的争取工作。 当时,阎锡山权衡利弊(quánhénglìbì)后,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yízhì)抗日”的主张,并邀请山西(shānxī)老乡薄一波以抗日救亡活动家的身份,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 对此,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指示,由党刚刚营救出狱的薄一波、杨献珍、董天知等(děng)人,组成(zǔchéng)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薄一波任书记,专做争取阎锡山及其上层军政人员的统一战线(tǒngyīzhànxiàn)工作。 1936年9月18日,以抗日救亡(kàngrìjiùwáng)为宗旨,以各阶级、各界抗日爱国人士为主体的统一战线的民族(mínzú)革命大同盟性质组织(zǔzhī)——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任会长。 1936年11月初(yuèchū),薄一波到达太原后(hòu),开始接办牺盟会,并在阎锡山(yánxīshān)的批准下,对牺盟会进行改组。1937年2月初,牺盟会完成改组,阎锡山仍担任会长,下设7个(gè)常委,但其中6人为秘密共产党员。 从此,牺盟会以山西官办(guānbàn)团体身份登上(dēngshàng)抗日舞台,成为共产党实际领导的、与阎锡山合作(hézuò)的抗日救亡组织,成为山西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总的指导机关。 1937年4月22日,在(zài)薄一波(báoyībō)的直接领导下,牺盟会太原市委在国民师范正式组建,负责人(fùzérén)为牛荫冠,设置兵工厂、铁路、学生和工人四大工作委员会,并设五大分区,主要(zhǔyào)负责太原市工人、学生和各阶层的组织发动工作。 随着(suízhe)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求,牺盟会太原市委办公地址由国民师范迁出(qiānchū),搬至精营(jīngyíng)东边街17号。当时,阎锡山禁止将房屋租赁给个人,共产党员黎颖、陈大东便(biàn)按组织安排,以夫妻身份租下了这套四合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lǐngdǎo)下,牺盟会太原市委加强统一战线,为争取民主权利,提高各界群众的民族觉悟和抗日救亡的积极性,提出“巩固国内和平,准备对日作战(zuòzhàn)”的口号(kǒuhào),在山西各界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xuānchuán)运动。 为了更好地(dì)开展宣传工作,牺盟会太原市委创办(chuàngbàn)了自己的《大众(dàzhòng)园地》报刊(bàokān),也在《太原日报》上刊登了牺盟会成立宣言和工作纲领。正是经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启迪了山西民众的抗战意识。在牺盟会太原市委的领导(lǐngdǎo)下,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社会阶层,纷纷走上街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牺盟(xīméng)会太原市委还承担着地下印刷厂、秘密交通线,以及吸收转运抗日青年、派出(pàichū)牺盟特派员协助建立党组织的任务,为山西乃至华北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杨芸讲述。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黎颖、陈大东就用一条毯子把(bǎ)窗户(chuānghù)挡严,取出蜡纸油印。 牺盟会(huì)太原市委成立后,在全市发展了5万余名工会会员(huìyuán)。后来,牺盟会太原市委的工作重点及时转向各重工业厂矿,尤其是兵工各厂,并把太原市的学生运动(yùndòng)与工人运动(gōngrényùndòng)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动各校学生和牺盟会干部面向工厂(gōngchǎng),深入开展工人运动,打开了太原各工厂工人运动的大门,同时号召组织了工人武装自卫队。 1937年11月(yuè),太原沦陷,牺盟会(huì)太原市委撤离(chèlí),牺盟会总会撤至临汾。1938年2月,临汾失守后,牺盟会总会又转移至汾西,同年三四月间又到(dào)了吉县。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发生后,牺盟会在中国共产党(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的领导下,仍以不同形式坚持抗日。 牺盟会是建立较早的(de)抗日民族统一战线(kàngrìmínzútǒngyīzhànxiàn)组织,是山西根据地(gēnjùdì)军民团结抗战的一个历史缩影,曾被毛泽东评价为“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的例证”。作为山西牺盟会的中坚力量(zhōngjiānlìliàng),牺盟会太原市委员会组织发动和武装工人、学生、市民群众(qúnzhòng),始终走在抗战斗争最前列,为国家的生存而战,为人类的正义而战。 战争的(de)硝烟已经散去,血染的记忆永不消逝。牺盟会太原市委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永不磨灭的精神,将被(bèi)我们永远铭记、传承。 记者(jìzhě) 刘友旺 于 健 太原日报
统一战线的“山西样本”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